新加坡成富豪和资产新聚集地

近年来一些趋势、环境、国际关系开始加速出现了更多高净值人群集体涌入新加坡的现象:有多年前拿到永居来入籍的、有设立家办基金的、有来新加坡开银行账户的、有尽快让孩子来留学。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报道,这两年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陆续“涌入”新加坡,想方法拿身份。

“2022年全球公民报告”显示,2022年新加坡公民中高净值人士增加了2800人,达到24万零100人。这使得新加坡在全球百万富翁人数最多的20个城市中,继续保持在第五位。伦敦投资咨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预测,新加坡今年会吸引到将近3500名净资产上百万元的高净值人士成为公民。美国财经传媒《福布斯》(Forbes)发布的全球亿万富翁榜中,新加坡十大富豪中就有3位是來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迈瑞医疗联合创始人、董事長李西廷更排在榜首。火锅连锁店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以及有东南亚小腾讯之称的互联网巨头冬海集团主席李小冬。

另外以新加坡家族办公室项目为例,新加坡国务资政部长表示:新加坡家办对我国经济有直接贡献。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量也从2020年约400家到2021年的约700家,其中中国地区占比44%的办理比例。

也提到新加坡吸引富豪的核心原因是这里的政治稳定、法律制度公开透明、金融业发展蓬勃,教育、医疗及居住环境等综合条件优质吸引了大资产人士们愿意让家人和财富都安置在新加坡。

而新加坡家族办公室项目热门主要原因也是近期一些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和社会局势变化,或促使大资产人士对财富规划、传承、家庭移居和设立家办有更迫切需求。

近年,新加坡的国际地位、经济优势更加凸显。开放型经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种族文化,都在吸引着一波接一波的人来。

说到全球高净值人士纷纷为得到新加坡的【入场劵】,大家拿出的自家本领也越来越’卷’。观察到近年来客户目标都大致相同:

1.为拿身份有如神仙打架 

2018年时,新加坡大概只有50个家族办公室。2020年时增至400家。2021年底增至700家左右。而到2022年底,数量增加至1400多家。短短4年,数量翻了N倍;还有的先申请新加坡自雇EP,提前规划新加坡永居PR,拿到PR的申请人也开始准备拿新加坡护照。

总之,外国富豪们都带着钱往新加坡挤!据《彭博》报道,中国香港首富李嘉诚都来了!试图在亚洲扩大业务,正在新加坡开设办事处,运营自己的家族办公室,并寻求新的交易和初创投资。

2.全球安全的银行开户之一 

新加坡:独立主权国家、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已超过香港,排名第三)账户信息和商业信息得到良好保护。金融政策的成熟性以及对安全性的重视,让新加坡成为高净值人士开户的优选地。尤其是今年3月硅谷银行和瑞信爆雷后,更是引发2400亿资金大迁徙,新加坡的大型银行一时间涌入一大波新客户,申请达到高峰。

3.争取卓越的教育资源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拥有东南亚强大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属于英联邦体系,所获文凭及学分分获得全球广泛认可也包括中国。

4.身份含金量高 

新加坡护照,被称为“地表最强护照”,免签192国,排全球第二!出国超便利~此外,还可以享受购房、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福利。

5.面对危机,新加坡经济展现出韧性 

据全年经济调查报告显示,新加坡经济在2021年实现增长7.6%。创下了最近数十年来的增速新高,经济十分活跃。2021年新加坡整体失业率2.7%(一般低于4%就相当于没有失业)。

6.金融地位高,发展潜力巨大,货币坚挺,税率低

芯片中心、新能源行业、数码电子科技行业、生物科技中心、金融业大企纷纷进军新加坡。

7.宜居城市标杆,连续16年蝉联全球最宜居城市排行榜的榜首

近日,日本机构行的一项“亚洲最干净城市”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一。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是新加坡整体绿化面积达到50%左右,景观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

8. 新加坡的综合条件优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高

大部分居民认为新加坡是一座经济发展好,潜力大,生活环境佳的城市国家。

由于以上各种的优质条件,吸引了各国的高净值人士纷纷涌进新加坡。导致新加坡政府不得紧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筛选达标的人群。

1. EP工签申请门槛提高

今年9月起,新加坡EP申请需要按照新的打分制,要通过互补专才评估框架 (COMPASS),评估分数加起来要“及格”才能申请EP。申请人和其新加坡公司需要在4个领域:月薪、学历、企业员工多元化和支持聘请新加坡人的评估中,取得至少40分,才能申请或更新EP。

值得一提的是,27种紧缺职业申请EP时,可获得额外“加分项”。另外,9月起,公司也必须提交由第三方认证的学历,以确保员工提供的学历时真实有效的。

2. 新加坡家办办理门槛恐再调高

另一边,高净值人士们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蔚然成风,现在的办理门槛为1个亿的资产管理体量,还明确要求至少10%的资金投资到新加坡本地市场,每年需要达到20万新币的管理支付。如果政府要在接下来收紧办理政策,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那么恐会在这3个维度进行一定的调整。